新聞中心 CLASSIFY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新聞行業新聞
評尋關愛標兵”綜述
2012年省關工委在各市(地)、系統推薦出28名“關愛標兵”人選基礎上,經反復研究評比,評出10名“關愛標兵”。他們是:齊齊哈爾克山縣深源燃料公司董事長、孤兒院院長田洪武,牡丹江民大建筑集團總經理張彬,佳木斯進鑫彩鋼鋼構板廠廠長任洪福,雞西坤源煤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奎蘭,雙鴨山寶清縣夢想助學基金協會會長畢樹山,鶴崗市兒童福利院院長赫明霞,黑河市百姓商店經理王秀蘭,綏化市黑龍江長海潤滑沒公司經理陳贊宇,農墾牡丹江管理局856農場姜海波石場經理姜海波,綏芬河天府經貿有限公司經理宋文潔。他們資助扶持貧困、有困難的青少年,體現了為關心愛護下一代無私奉獻精神,受到社會贊譽。
——念念不忘貧困學生和殘疾青少年,2006年以來共資助180多人,資金150多萬元。
陳贊宇出生于肇東市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自幼受到父母親的良好教育與指導,在年幼時就受父親影響幫助同學,關愛身邊的孤寡老人,一路學習成長,到參加工作,一直到企業發展壯大,始終都不忘踏實奉獻、回報社會。得到了領導、同行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多年來,無論工作怎么忙碌,他堅持定期探望那些他始終念念不忘的貧困學生的就學和殘疾人的生活。2006年以來,共資助貧困學生180多人,資助和補助資金達150多萬元。
他得知肇東市新立小學教學環境差、留守兒童多的情況,就親自帶領單位一班人深入學校了解情況,當他來到班級、食堂和宿舍,看到一張張稚嫩的小臉,一雙雙閃亮的眸子和一個個渴求的目光時,被深深地感染了……,他知道這個學校的艱辛和困難后,二話沒說,當即拿出26萬元為該校購置大量電腦、白板、投影儀等教學用具、設備及桌椅等,積極改善辦學條件。他說:學校條件的改善,是廣大教職員工的動力,這樣大家才能煞心、扎根。當他知道許多老師舍棄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每天都要陪讀陪宿時,深受感動,又表態再苦不能苦孩子,更不能苦了辛辛苦苦,一撲心放在孩子身上的老師們。隨即又捐贈“媽媽崗位津貼”4萬余元。并且表示,今后,凡是新立小學有什么困難,他都一如既往地繼續關注關心,無私奉獻愛心。
他還積極開展捐資助學。采取單位補助、領導資助、職工捐助等方法資助貧困學生。多年來凡是職工子女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在校期間每年分別給予資助,從起初的幾百元,調整到現在的2000元。對入學時家庭困難的,根據情況分別給予5000元至8000元的特殊補助。去年社區居民王明太的孩子考到北京某知名大學,因為學費沒著落,一家人又是歡喜又是憂愁,喜的是孩子的寒窗苦讀沒有白念,終于考中名牌學校;憂的是每年的學費都負擔不起,孩子產生了輟學去南方打工的心理。陳贊宇知道后,二話沒說,當即拿出5000元給王家送去,并且號召單位職工積極捐款,當天捐款30000余元,使得孩子免除了后顧之憂,F就讀于大連大學的張真真,陳贊宇自該生入學以來,每月都資助其1000元助學金,至今已資助11,000元。還定期不定期的與他所捐助的學生談心,溝通情況,鼓勵他們克服眼前困難,勇敢的面對人生,爭取早日學業有成反哺父母,報孝祖國,體現個人價值。為了建立捐資助學的長效機制,他還聯合一些企業家組成助學聯盟,完善捐資制度,僅今年就資助貧困大學生13名,捐款10萬余元。由于陳贊宇把捐資助學活動當作自己的義不容辭責任,堅持經常,形成風尚,成績顯著。
他不但無私助學,還在社會上奉獻愛心。在由肇東市婦聯組織的資助殘疾人及殘疾兒童的大型救助活動中,僅陳贊宇同志一人就幫扶了80名婦女和200名殘疾兒童。
——感恩社會,幫扶安置釋解人員、在押人員子女就業150多人,每年為青少年就學、培訓、就業等投入資金92萬元。
任洪,F為佳木斯市郊區刑釋解教人員過渡性安置幫教基地----佳木斯市進鑫彩鋼鋼構板廠廠長。1999年他因貪污罪被判5年徒刑,2003年刑滿釋放后,在郊區司法局的鼓勵和幫助下,郊區政府投入5五萬元資金注冊成立了佳木斯市進鑫彩鋼鋼構板廠。出于對政府和監獄管理教育的感恩,任洪福廣泛吸收刑釋人員到廠工作,為他們提供了創業謀生的機會。2011年1月,經省司法廳審核通過了過渡性安置企業資格認證。經過幾年的發展壯大,固定資產已達1000萬元,年產值達到2700萬元,利稅60萬元。幾年來,共累計安置35周歲以下佳木斯籍釋解人員90人、安置釋解人員子女50人、安置在押人員子女10人、孤兒4人,11人在企業學成后獨立外出創業。他共為釋解和在押人員子女就學、培訓、就業等投入資金92萬元。在此同時,他還熱衷于慈善事業,從2010年開開始中,每年拿出2000元支助西格木小學的5名貧困學生;“512”汶川地震捐款2500元、向“最美教師張麗莉”學習中捐款2000元。在建廠近10年中,所招錄的釋解人員沒有一人重新犯罪的,在他的撮合下,有4人重新組建了家庭。
對于到基地就業的釋解人員,基地敞開大門,無條件接收,并免費為其解決食宿,出資參加技術培訓。對這支特殊隊伍重點開展兩方面工作。一是做好思想教育。聘請資深法律工作者擔當法律顧問,定期來廠里做法制宣傳,做心理輔導、思想疏導,隨時解決釋解人員的思想困惑。二是做好技術培訓。因彩鋼生產與安裝都是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來基地的釋解人員,基地免費培訓,熟練掌握技術后再上崗。從未因技術問題發生安全生產事故。與佳木斯技師學院建立了長期培訓關系,輸送年輕學員到學院學習,獲得專業技術證書后到廠工作,也可外出自主就業。
每年到監獄舉辦一次“招聘會”,以“榮歸者”的身份講述自己的人生坎坷和創業經歷、與有意向的即將刑滿釋放人員簽定就業協議。他的義舉讓服刑人員深受教育和啟發。還有15天就將刑滿釋放人員李某和任洪福簽訂就業協議后激動地說:“任廠長給我們上了一堂精彩的思想教育和創業課。只要把刑期當學期,認真改造,學好本領,出獄以后遵紀守法,自立自強,社會就能給予我們大有可為的發展機會!
釋解和在押人員子女在心里上也受其父母的影響,致使部分在押人員子女由于受到社會歧視孤立,就業安置困難,生活條件較差,少數在押人員子女甚至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針對這一情況,任洪福對周邊在押人員子女進行調查,掌握基本情況,對未成年子女和有重點問題的青少年進行零距離接觸,引導其克服自卑心理,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與其結成“一幫多”對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幫助順利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對18-35歲無業青少年創造勞動就業條件,對他們進行技能培訓、職業介紹、安排到廠里或外出就業。2009年,在押人員王某因盜竊罪被判入獄,妻子與他離了婚,15歲的兒子與70多歲的爺爺生活在離任洪福工廠不遠的平房里,家庭時分困難,孩子面臨輟學。任洪福得知情況后,帶上米面油到其家中,做思想工作,鼓勵孩子,臨走時還放下200元錢;厝ズ,他聯系到孩子的學校,為其減免了部分費用,聯系到社區和民政部門,為其祖孫倆辦理了低保,并答應每學期拿出500元為孩子解決中午吃飯問題,F在孩子已經初中畢業,被他安排到廠里做學徒工,每個月為家里掙上1200元錢。釋解人員田某,回來后在任洪福處工作,但兒子始終讓他放心不下。因與妻子離婚,孩子沒有工作,四處亂逛。任洪福知道了,他先找到了田某的前妻,準備和她一起出資,叫她的兒子學習汽車駕駛技術。田某的妻子也非常感動,表示同意出資。兩人共湊3800元,讓田某的兒子考取了汽車駕照,F在田某的兒子在一物流公司開車,每月工資3,000余元。
——收養17個孩子,個個品學兼優,5個博士生、4個研究生、6個本科生、2個大專生。在20多年時間里撫養17個孩子,同時還為社會做了其他公益事業,累計付出500多萬元。
雞西市坤源煤業有限公司是馬奎蘭一手創建的民營企業,她現在任坤源公司的董事長、黨委書記。十六年來,她憑著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使企業從最初承包的一對小煤井發展到現在的兩礦中型礦井,書寫了人生的價值和輝煌。
他在為企業創造輝煌的同時。從80年代開始,馬奎蘭在20多年的時間里,陸續收養了17個孩子,這是一個經歷了艱辛和苦難的大家庭。當時馬奎蘭和愛人都是上班族,靠工資來維持這樣一個家庭,家里添上一口人,就要增加一份負擔。馬奎蘭又是特要臉面的人,孩子領回來,總是從上到下修飾一番,里外三新,寧可自己不吃、不喝,寧可讓自己的孩子少吃、少喝,也決不能讓外人小看了這些孩子。她撫養的這些孩子,無論是從生活上還是從學習上都給與精心的關懷,使他(她)們在身體和心靈上都得以健康成長。
1996年在下海經商的商潮中,馬奎蘭主動放棄了鐵飯碗的干部崗位,沖破重重阻力,承包了小恒山的二井二斜。開始了創辦民營企業的艱難征程,十幾年來,企業像滾雪球一樣發展壯大起來,企業有了積累,撫養這些孩子有了物資保證。
她撫養的17個孩子全都品學兼優,有2個大專生、6個本科生、4個研究生、5個博士生,有的正在上大學,有的已經在國外發展,有的已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馬奎蘭公務繁忙,經常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到學?纯催@些孩子,送錢、送物,關懷備至。這些孩子覺得在做人的準則上就應像媽媽、爸爸一樣。關愛、風險伴隨一生。
真誠是成功的橋梁,真誠是成功的保證。這些年來她為了撫養這些孩子及社會的公益事業總共付出了500多萬元。作為女性、作為妻子、作為母親、作為企業家,她真誠的付出了,也獲得了真誠的回報。我們堅信經過她精心培養的這些孩子們一定會對國家、對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無私奉獻,嘔心瀝血,募集善款350多萬元,救助貧困學生700多人。
畢樹山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積極開展捐資助學活動,為下一代茁壯成長,他無私奉獻、嘔心瀝血,在全縣傳為佳話。幾年來,畢樹山與他領導的夢想助學基金協會,從社會募集善款350多萬元,救助貧困大學生700多人,做到了對全縣低保子女高校入學救助全覆蓋,實現了“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困而失學”的期望目標。
在捐資助學活動中,為募捐善款,他憑著老面子、老關系四處奔波,多方求援,忍受了無數的尷尬、難看和委屈,他數次深入貧困學生家中了解情況,消除孩子對失學的恐慌。他為政府分憂,為群眾解難,對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做出了貢獻。
畢樹山對下一代的關愛,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0年,畢樹山從雙鴨山市民政局長崗位上退了下來,回到家鄉后,他就積極組織原縣委、縣政府退下來的老領導、老干部,張羅開展捐資助學活動。消息傳出,有人勸他別干了,操勞大半生該歇歇了;也有人告誡他說,你搞義務助學,那是件沒有回報,沒人領情的事,以后誰也不會記著你;自己的孩子也苦口婆心地勸他別干了。對下一代有著濃濃愛心的畢樹山,選擇了責任和擔當,選擇了對他熱愛的這片黑土地的鞠躬盡瘁。在縣委的支持下,在離退休老干部及縣關工委的協助下,組織成立了寶清縣夢想助學基金協會,由他任會長,幾位退休的縣副處級老領導擔任副會長,開始了為貧困學生籌集善款的義舉,成立了12個會員組和6個綜合會員組,共吸收會員138名。愛心隊伍的建立,為持續捐資助學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自己富了沒忘回報社會,多年來為貧困學生捐贈45萬余元。
王秀蘭十幾年前下崗,丈夫因病去世。為了生計,她在社會各界的資助下,創辦了百姓商店,主要經營日用百貨和煙酒。她誠信經營,生意越來越好,從一個小食雜店發展到擁有百萬資金的酒類批發公司。她富了沒有忘記回報社會,關愛下一代,多年來她無償捐贈財物45萬余元,贏得了黑河人的交口稱贊。
1998年,宋集屯煤礦面臨倒閉,工人下崗,孩子沒錢買學習用品,王秀蘭給孩子送去了50多個書包及學習用品,從那時起王秀蘭心中時時惦念著那些因貧困而面臨輟學的孩子們,并多次捐款捐物支援貧困學生;2000年冬,王秀蘭到西崗子煤礦開展專項扶貧工作。在趙連英家中,因房屋簡陋燒得又少,孩子只能趴在還有些熱量的土炕上寫作業,可小手還是凍得紅紅的,看到這些,王秀蘭心急如火,第二天,王秀蘭專程趕到趙連英家中,給孩子送來了部分學雜費和一個裝滿學習用具的新書包;2002年,在愛輝區婦聯舉辦的捐資助學活動中,王秀蘭得知在第三小學讀書的一些貧困孩子,因為家離學樣比較遠,沒錢坐車,每天要走著上學,非常艱苦,她向14名品學兼優的女生捐贈了14輛自行車;2008年,她又捐款10萬元人民幣用于資助5名貧困大學生;2011年,她向愛輝區西崗子捐款20萬元人民幣援建一所希望小學;2012年,在愛輝區婦聯和文體局聯合舉辦的家庭才藝大賽中,出資1萬元用于獎勵獲獎的孩子。在她的帶動和感染下,黑河市許多個體私營業主也紛紛加入到捐資助學的行列中來,使許多學子重返課堂,圓了他們上學的夢想,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創辦孤兒院,每年費用30萬;關愛捐助200萬元,傾心關心下一代。
田洪武是克山縣關工委特邀委員,在縣關工委大力支持和老干部鹿興海的幫助下,積極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創辦孤兒院、捐助資金幫助貧困生、改善辦學條件等大量好事、實事,受到社會贊譽。
籌資520萬元創辦全省首家“官辦民助”福利院,福利院占地3060平方米,建筑面積873平方米的二層小樓。自費為福利院每年費用30萬元,用心關愛孤兒,用愛點燃希望。收養13名孤兒,年齡最小的5歲、最大的18歲。何秀麗今年考入大學,念高中的1名、念初中的1名、小學六年的1名、小學5年的1名、小學2年的2名,小學一年的2名、幼兒班的2名、5歲的雙胞胎由保姆照顧,上學每天有專人接送,享受著童年的幸福生活。
關愛捐助200萬元,走出一條不尋常的關愛之路。1994年為克山縣古北鄉東北小學修圍墻640延長米、10噸取暖煤。1996年起每年為2名貧困大學生提供7000元生活費,已有30余名大學生受到資助。2005年跨區幫扶優秀大學生任立東、張建生兩人每年1.7萬元費用。2006年投資180萬元在克山縣城修1200延長米水泥路,縣政府命名為洪武大街。資助克山縣社會福利院7000元,連續三年資助福利院藥費1.5萬元。2011年河南鄉貧困考生尹冬敏考取中國農業大學并奪得克山縣文科狀元,田洪武為她送去4000元愛心款。2011年克山縣關工委開展“關愛貧困小學生助學行動”,捐款2000元,救助5名貧困學生
。
——愛心助學,慷慨解囊,捐資款物10萬元,為改善學校環境投資233萬元。
張彬是牡丹江民大建筑集團總經理,多次參加捐款助學、奉獻愛心活動。2004年至2007年連續四年為寧安安青村6個貧困兒童資助達一萬多元;2007年至2009年為社會福利院和兒童福利院捐助大米、白面和兒童儀器及兒童文具;每年他都在市愛心助學辦公室號召捐款時,慷慨解囊。2012年之前,他累計為教育捐款捐物近10萬元。
時代在變,孩子在變,教育理念在變,不變的唯有愛,今年張彬總經理又在捐建市“十大公園”建設的基礎上,為清福小學捐建了操場排水系統、塑膠操場的基礎及塑膠跑道、塑膠籃球、羽毛球、排球等活動場地,場地四周鋪裝了大理石和方磚,增添了夜視燈光;修建了仿漢白玉國旗臺、百米花壇、白鋼圍墻;更換了教學樓頂的水管、裝修了一間現代化的樣板教室,總投資二百三十三萬元。在施工過程中他選用有工作經驗的人員參與此項工程,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在三個多月的建設期中,他多次去學校抽查質量,他說“工程質量是不能忽視的,要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運動環境,也為我市的教育事業奉獻一份愛心!
——一切為了孩子,一心撲在兒童福利事業上。
赫明霞自擔任鶴崗市兒童福利院黨支部書記和院長以來一心撲在兒童福利事業上,工作認認真真、扎扎實實。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的服務理念,關心、關懷、關注著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為了院內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她忙的廢寢忘食。有人問她:“怎么這么拼命?”她的回答是:“作為院長,責任重大,為了孤兒的幸福成長,要竭盡所能不負眾望不辱使命!焙彰飨紳M腦袋都是“家”里的孩子們。吃、穿、住、行她樣樣都得親自操辦。天熱了,她及時給孩子換夏衣,天冷了,她又及時布置購置棉衣、棉鞋。上學的孩子實行車接車送,孩子們的食譜堅持營養配餐,每周都要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計劃。要是哪個孩子生病了,她都和院里的員工們不分晝夜地守護在孩子身旁。2010年向陽區民政局送來一個早產棄嬰。當時,這個孩子只有一斤多重生命危在旦夕,赫明霞趕緊將她送到醫院,使這個孩子得到了及時的診治,最后孩子的生命得以挽救。當她抱著孩子回來的時候,只說了一句話,那就是我們又多了個“小女兒”……。有一次,一個智障孩子大年初一病了,她和院里員工一道照顧他三天三夜,都沒回家過上年。還有一個孩子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當得知這個病有救后,她先后多次帶著孩子去哈爾濱醫大一院做手術,最后這個孩子重見了光明,現在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赫明霞任職兩年來從沒休息過大禮拜,每逢過年、過節她都要陪在孩子們身邊。不但為孩子們準備豐盛的節日用餐,富有情趣的節日禮物,而且還要提前準備表演節目,讓孩子們在這個大家庭里感受到溫暖,感受到快樂。為了支持赫明霞的工作,她的愛人、女兒親自來到院里與孤兒們一起過年,還給他們發紅包,院里的孩子們幸福極了。赫明霞同志為了節省孤兒資金的使用,把孤兒資金放到孩子們最需要的地方,她多次號召自己的親友、朋友為院里的孩子購買衣物、食品以及生活用品,把節省下來的孤兒資金投入到孩子們最需要的地方。
為了讓每一個孩子得到發展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赫明霞多次奔波于教委和學校之間協調,一次、兩次、三次,她不厭其煩的向有關領導介紹院里的情況及孩子們的特殊情況,最后終于得到理解和支持,使應升入初中的3個孩子全部升入了我市重點中學“第十七中學”。
為了讓孩子們在這個大家庭生活幸?鞓,赫明霞還結合孩子們的特點在全院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業余文化生活,先后開展了“大手牽小手”、
“緬懷英雄先烈”、“野外遠足”、“滑旱冰”、“逛超市”、“看電影”、“去麥德士”等一系列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感受快樂,感受家的溫暖,感受兄弟姐們的親情。2011年“六一”國際兒童節,我院與市青少年宮,電視臺等單位聯合舉辦“愛在陽光下、攜手共成長”大型文藝演出,在演出中,福利院的孩子們表演的節目受到了現場觀眾熱烈的掌聲。同時,在演出中也讓福利院的孩子們展示了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如主持人才能、唱歌跳舞才能、說相聲的才能等都得到了盡情的發揮。為孩子們今后的成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致富后有顆感恩心,資助學生42名,資助金額18.36萬元。
宋文潔在綏芬河致富后,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積極將公司收益的一部分回饋社會,資助貧困學生。她經常到社區、學校里調查貧困兒童的實際情況,并根據調查反映上來的情況與關工委共同協商如何更好地去資助孩子們。從2009年開始為貧困孩子資助,到今已資助了42名中小學生,其中:資助綏芬河高中生7人、初中生14人、小學生7人;資助她的母校八面通林業中學14人。她為孩子們辦理了銀行卡,每月10號按照貧困程度分別給孩子往卡里存入生活費用100、200元資助金,至今已資助金額達到18.36萬元,她還承諾對考上高中貧困學生繼續資助,直至考入大學。2011年已有一名學生李邵男考入了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年有一名學生考上湖北師范大學,一名受到幫助的孤兒紀琳考上了哈爾濱劍橋學院,并且在開學前宋文潔親自送去了10000元現金;2013年將有3名受到幫助的成績優異的學生進行高考。宋文潔女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孩子們圓了大學夢,在她的辦公室里掛滿了孩子、家長送去的錦旗。在2008年汶川地震時宋文潔帶領全體員工一起捐款2萬元人民幣。
——積極參加捐助幫扶活動,資助多名貧困家庭孩子上學讀書。
2008年以來,她積極參與到農場各項捐助幫扶活動,她是856農場捐資助學基金會理事,她每年拿出3000元“一對一”地資助貧困學生。幾年來她拿出10多萬元幫助貧困家庭的孩子繼續上學讀書。
她與多個特困單親母親常年結成幫扶對子 ,資助特殊家庭貧困子女,保證這些孩子過上正常的學習生活。每到逢年過節,姜海波最惦記的就是這些“窮親戚”,單親貧困母親呂萍,身患斯蒂爾血液病,兒子兩歲時丈夫溺水身亡,她本人又因重病喪失了勞動能力,一年到頭四處住院,治病花光了家中的積蓄,呂萍的父母多病,姐姐也殘疾,一個人領著年幼的孩子艱難度日,姜海波知道情況后專程給呂萍送去了慰問金,每到年節,她又是第一個來到呂萍的家中為她帶來慰問金和慰問品,當得知呂萍外出看病時,她又慷慨解囊給呂萍送來治病的錢,姜海波不但在金錢上資助呂萍更是在精神上幫助呂萍,樹立起她對生活的信念和面對困難的勇氣。856農場一對患病夫妻體弱多病,家庭很貧困,有兩個孩子當時年紀還小,連走路還不會,姜海波從96年幫扶至今,資助兩個孩子上學和其家庭生活。如今老大在部隊當兵,老二考入了大學,只要提起姜海波,倆孩子就會淚流滿面的說:“是姜海波阿姨救了我們全家,沒有她的幫助,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我們一定努力學習本領回報農場、要回報社會!贝笄嗌侥_下有一位單親母親喪偶后一個人拉扯個孩子,供孩子上學很困難,這位母親感覺生活無望,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姜海波知道后趕到她的家中,詢問孩子學習情況,并積極出謀劃策幫她脫貧,聽說她種地沒有資金,姜海波一次就拿出三萬元資助她。有了經濟效益,孩子上學就有了保障,從初中到高中又到大學,一路走來,處處都有姜海波幫助的身影。
上一條:
暫無
下一條: 什么是鋼結構設計
下一條: 什么是鋼結構設計